西疆杂述诗
萧雄
和 阗
东走长途葱岭边,平开沃野是于阗。
六城烟雨生金玉,鸡犬桑麻天外天。 ①
于阗,是中国历史上的西域古国,它曾是中国与世界历史之最:立国时间最长,长达十个世纪以上。在清代收复西域之后,将今天的新疆和田地区称做“和阗”,后来(在清末)又在今天的和田市之东设置了“于阗县”。所以在典籍之中,“和阗”——是指西域古国(西域三十六国之一)于阗故地,二是指今天的和田专区地域。今天,和阗已经改称“和田”,于阗县改称“于田”。这首诗是清人咏新疆和阗的名作,是萧雄《西疆杂述诗》中“分述各城”中的一首。
按体例,这首诗下也有自注,自注的前大半部分是介绍和阗历史沿革,最后说:
(和阗)地气温和,土脉腴润,种植之宜,甲于各城。居民于百谷、棉花、瓜果、园蔬外,并绕屋
栽桑,以事蚕织。至于土中自产之利,则白玉黄金又中外所共宝也。户口三倍于叶尔羌(即今新疆莎
车)各处,自为郐下一隅,僻处而菁华聚焉。褚廷璋诗云:“今日六城歌舞地,唐家风雨汉家烟。”②读
之可想见胜概。③
萧雄和他的《西疆杂述诗》,在一个时期之内流传颇广,成了内地人们认识新疆的启蒙读物。
萧雄是湖南人,在壮年投笔从戎,步班超、岑参后尘,出塞寻求功名。晚年回到湖南,定居在长沙。人们知道了他的经历,都称他为“关外圣人”,并一再请他讲述塞外见闻,促使他反复回忆起早年在新疆的生活。在回忆与思考之中。他写出了四卷《西疆杂述诗》,并仿照前辈纪晓岚的成例,用“竹枝体”分类记述所见所闻所感,而且在每首诗后以小注的形式,注明本事。萧雄去世之后,这部写给自己看的诗集“不胫而走”,影响了几代人。《和阗》是《西疆杂述诗》里流传最广的诗篇。在民国年间绘制的“中华民国的图”的“新疆省”分图,就是以它作为压题诗的。这首小诗以概括凝炼的笔力,写出了自己对于阗的整体观感,不但明快上口,而且容易引起人们的遐想:没有去过的在想象之中已经在“卧游”这“天外之天”了,并寄予浪漫的期望:去过的人们一读这首诗就会回忆起在和阗度过的温馨岁月,并在思绪中神游故地……
和阗远在天边,和阗近在眼前。清代和阗有六座比较大的城镇,那就是:依里齐,喀拉喀什,玉龙喀什,策勒村,克里雅,尼雅。而和阗最主要的物产有金与玉。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和阗玉,就出自和阗南部的昆仑山中。几条大河,除玉龙喀什河、喀拉喀什河之外,还有策勒河等内陆河,起着一个奇特的作用:将秘藏在深山的美玉“搬运”到山前的冲积扇,所以,在大河中“捞取”羊脂美玉,使和阗的玉与河流都分外出名。清代亲临新疆的史地学家祁韵士《西陲竹枝词•和阗》咏唱道:“河水滥觞经过处,天生美玉胜蓝田。”④在很长的历史时期里,玉,几乎成了和阗的象征;也是新疆富庶的代名词。
由于僻在天之一隅,和阗成了人们难于抵达的神秘之区。但是他始终是丝绸之路的中继站。现代考古学家黄文弼有一个著名的比喻,他说:贯穿东西方的古道如同自来水管道。那么,楼兰、于阗、龟兹、高昌、疏勒等等城镇,就是这条水管的直接受益者。它们因丝绸之路而存在,又因丝绸之路而起落。而古老的文明就是通过他们传向东西方。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寂寞的绿洲和阗确实是“天外之天”。
——————————————————————————
①(清)萧雄:《听园西疆杂述诗》(一),《丛书集成初编》本作“鸡犬桑麻别有天”,商务印书馆,1935 年版,第 40 页。
②(清)褚廷璋:《筠心书屋诗钞》,卷三,《清代诗文集汇编》第 363 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年版,第217 页。
③(清)萧雄:《听园西疆杂述诗》(一),商务印书馆,1935 年版,第 40 页。
④(清)祁韵士著;刘长海整理:《祁韵士集》,三晋出版社,2014 年版,第 110 页。
(本篇校对:吴小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