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疆杂述诗
萧雄
戈壁
大漠连天一片沙,苍茫何处觅人家。
地无寸草泉源竭,隔断邻封路太赊。①
自注:两城相隔或数百里,或数十里,中皆沙滩,名曰“戈壁”,非沙即石,弥漫无水草,不能为耕畴作牧野,故绝无人烟。
戈壁与荒漠,是新疆基本地貌。萧雄在诗中概括出新疆戈壁的特点。所谓两城的间隔,实际是两个绿洲间的阻断。新疆的古代文明,就是在这一个个绿洲萌生出来的,又由一片片戈壁划分开来。交通、联系,就与封闭、自立,一同成为新疆人的立足根本。
风雪
阵阵狂风不可当,漫空沙石乱飞扬。
穷川大漠连朝暗,多少征人委异乡。②
自注:边地多风,常三五日一发,昼夜不止。尘沙入室,出户不能睁眼。戈壁旷野中尤猛烈难行。石子小者能飞,大者能走;沙石怒号,击肉欲破。行人车马遇之,须即停止,苟且遮避。若稍移动,即迷失不复得路矣。同治十二年(1873)冬,浏阳黎彤云观察献,带军出关,行至胡桐窝之西,遇大风,吹失多人。幕友陈君(江西孝廉)亦及于难,车马仆夫,相随共杳。停扎数日,遍寻未见。盖因沙流如浪,遇物当塞,则一旋成堆,高低累累,从何处掘“疑冢” 耶?余时在沁城,是日城中屋顶多揭去。都司署前照壁,极厚且低,竟被吹倒。土人年老者云:此等大风久不一见。莫非数也!哈密赴吐鲁番之路,向由十三间房经过,在戈壁大川南面,明称“黑风川”,宋名“太患鬼魅磧”,多怪风迷人。过之,则被吹物俟人俯拾,将近,则稍为吹远,屡拾屡吹,戏以引之,几番旋绕,不知路矣。寒热饥渴,虎狼妖魅之类,皆可为害。故过者严诫: 吹落之物,宁置不顾。——《汉书》所谓“风灾鬼难”之域也!亡友徐少松明府常鉎,长安人,军兴以前游幕吐鲁番,曾习闻,每言之甚详。近来大路改由北边山罅,可无虑矣。《唐书》:青海西北流砂数百里,夏有热风伤行人,风将发,老驼引项鸣,埋鼻沙中,人候之,以毡蔽鼻口乃无恙。老驼见风长鸣,往往如此。(下略)
这是一首写塞外风沙肆虐的诗。风沙之大,是中原人们视西行为畏途的理由。诗名为《风雪》,实际写的是风沙。
这首诗是好诗,这篇长长的“自注”,也是生动感人的好文章。天山以南的十三间房“黑风川”,是令人望而生畏的畏途。纪晓岚《乌鲁木齐杂诗》也写过因为大风而刮飞了人,致使调动途中的部队差点延误期限这一类的事。
萧雄(约 1824-1894),字皋谟。湖南益阳人。早年困于场屋 20 馀年。从同治年间到光绪初年,他曾三次出塞参佐金顺、张曜幕府。晚年寄居长沙。被称为“关外圣人”。他陆续将自己在新疆的见闻写成“竹枝体”的小诗,并仿纪晓岚《乌鲁木齐杂诗》开创的先例,在每首诗之下自注本事,这就是著名的《西疆杂述诗》四卷。《西疆杂述诗》编成于光绪十八年(1892), 光绪二十一年终于刊刻成书时,他已经去世了。
《西疆杂述诗》在诗下加注,无疑是受到纪晓岚《乌鲁木齐杂诗》开创的先例的影响,但也有明显的不同,那就是纪晓岚的自注一般简洁短小;萧雄的自注几乎都是一篇篇独立的散文,有自己的经历见闻,有文献的查证,也有分析考证,其中不少颇具可读性。与诗相比,这些自注颇长,有些“喧宾夺主”,但它们与诗的关系密切,而且是不可多得的资料,所以在本书之中尽量予以保留。
——————————————
注释:
①(清)萧雄著;《西疆杂述诗》卷四,新疆大学出版社,2017 年版,第 511 页。
②(清)萧雄著;《西疆杂述诗》卷四,新疆大学出版社,2017 年版,第 517 页。
(本篇注释、校对:马雪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