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牛汝辰教授应中心邀请线上讲学
新疆文献研究中心 2020年6月29日
2020年6月28日上午,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牛汝辰教授应中国语情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邀请,以“腾讯会议”的形式为武汉大学的师生做了题为《新疆地名研究的难点和要点》的学术讲座。中国语情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赵世举教授、副主任张延成教授、新疆大学刘正江、彭嬿、段海蓉等教授等参加了讲座,武汉大学文学院汉语国际教育、汉语言文字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等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以及新疆大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等专业的硕博士研究生聆听了此次讲座。讲座由张延成教授主持。
牛汝辰教授生动形象地指出了新疆地名研究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的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牛教授进一步从新疆民族之博、新疆语文之众、地名研究之难、新疆地名之谜、地名对音之法、汉语地名之美等6个方面进行了细致的阐述。
首先,牛教授从新疆的民族、语言、文字层面为我们描述了新疆的概况,指出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人种、多族属、多民族繁衍生息的地方,是一个多民族交汇融合之地,大量古代语言文字文献记录了西域的历史和文化,反映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丝绸之路发展的文明。然后,牛教授讲述了本次讲座的重点内容——地名研究之难、新疆地名之谜、地名对音之法。牛汝辰教授指出地名研究的难点有以下几点:其一,对古语文本身的解读,以及其中的地名、族名问题;其二,“同地异名”来源问题;此外,汉语记录语音有诸多不足之处,如国字不适于表音,名实混淆,古今音异,方言分歧等。牛教授指出使学者感到困惑的新疆地名之谜在于《汉书》等早期汉文文献所记述的西域三十六国等西域地名的语源和语意,他以塞种问题为切入口,从塞种(吐火罗人)起源、迁徙,以及源于塞语(吐火罗语)的西域地名来进行深入阐述。
牛教授还提出了一些应对古代地名和族名汉字书写和翻译问题的方法:第一,充分利用音韵学和民族学史料,掌握汉语音韵学知识和民族语的语音演变;第二,不能以今音训读古音,不能以现代某个民族的语言去勘同汉文史籍中的某个字词;第三,了解其他民族语言的变化;第四,在进行译名解读时,要注意方言的差别;第五,注意古代民族语词首b和t交替使用现象;第六,理清民族(部族)名称演变规律和原因。接下来,牛教授从早期汉文史书地名出发,以“昆仑”的研究为例,指出昆仑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源,为我们呈现出了汉语的地名之美。讲座最后,牛教授耐心解答了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张延成教授对本次讲座进行了精彩总结:第一,牛汝辰教授的讲座主题有一个非常高的视野,与当前我国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契合,讲座既属于学术范畴,又具崇高美的审美属性;第二,张教授还结合自身体验,谈到新疆山川、地名的多样性,实际上蕴含了复杂现象中的简一与统一;第三,牛教授讲座中提及的“异名同实”现象值得我们反复思考,并运用于实践,我们要充分学习牛汝辰教授心得体会和典型样例,优化学术研究,克服新疆地名研究的畏难情绪;第四,牛教授阐述的地名对音中表现的汉语双音节化现象对汉语本体研究也有很大的启发。
中心主任赵世举教授也认为牛汝辰教授的讲座学术视野极为宽阔,讲座内容既宏阔又详实,通俗易懂,使我们深受启发。二人还就语言类研究生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从事地名研究的问题进行了探讨,牛教授认为除了历史比较语言学,地名的古今变迁,包括音变、语义、位置、同名多地、一地多名等问题之外,当下比较流行的是利用地图和数据的方式进行研究。牛教授指出,在地理普查的基础上,进行地名统计、分类、分布的表达,探求其文化源流是一块亟待开垦的学术土地。
据悉,本次讲座由中国语情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办,新疆大学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新疆文献研究中心等单位协办的“丝路语言景观研究系列讲座”的首场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