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文献研究中心
 网站首页  基地概况  学术交流  科研动态  人才培养  制度汇编  资料下载  咨询服务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科研动态>>最新科研>>正文
文章内容页
【成果推介】阿依达尔·米尔卡马力:国家图书馆藏回鹘文《妙法莲华经玄赞》研究
2023-07-17 16:43   新疆大学公众号

论文推介

阿依达尔·米尔卡马力:

国家图书馆藏回鹘文《妙法莲华经玄赞》研究

原文刊载于《西域研究》2022年第一期,第81-91页



深耕冷门绝学,

弘扬中华文化。

——阿依达尔·米尔卡马力

阿依达尔·米尔卡马力中共党员,新疆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教授,文学博士。曾任京都大学访问学者、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邀访学者、新疆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带头人等。

现任新疆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和“新疆文献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新疆大学学报》(哈萨克文)主编,《西域历史语言研究集刊》《西域研究》《新疆大学学报》(汉文版)编委。

曾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奖一等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奖三等奖。

研究领域:敦煌吐鲁番回鹘文文献、现代哈萨克语、清代哈萨克历史与文献等。


     
研究背景/选题意义/研究价值    
回鹘人从9世纪开始进行规模性佛经翻译工作。从现已刊布的回鹘文佛教文献看,《大藏经》中的经、论基本都被译成回鹘文,其中大部分译自汉文, 出自 光、无念、安藏等著名翻译家之手,如《金光明最胜王经》《妙法莲花经》《华严经》《阿毗达磨俱舍论》《俱舍论实义疏》《阿含经》等,也包括《父母恩重经》《佛顶心大陀罗尼经》《天地八阳神咒经》等汉地伪经。北庭人胜光生活于宋代,精通汉语和中原文化,译有《金光明最胜王经》《玄奘传》《大悲心陀罗尼经》《观身心经》等经典。国家图书馆藏回鹘文《妙法莲华经玄赞》亦为宋代译自汉文的佛教经典。虽然该文献并非胜光 译作,但其中的相关佛教术语和翻译风格表明,译者应来自胜光的同门或同一学派。
宋朝使臣王延德于982年至983年停留高昌时在寺院见到唐朝所赐《大藏经》《唐韵》《玉篇》等著作。而回鹘文《玄赞》同样反映出回鹘社会曾接触和学习《论语》等儒家经典。这些证据都表明,西域的回鹘人对于唐宋时期的中原文化有深度认知,与内地有广泛联络。研究 回鹘 文《 玄赞 》,对了解回鹘社会中的中原文化因素以及我国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史具有重要意义。

     
主要研究内容    
《妙法莲华经玄赞》的特点:《妙法莲华经玄赞》,又称《法华经玄赞》,共十卷,作为《法华经》的注疏,由玄奘的高徒、唯识学代表人物慈恩大师窥基(632-682)所撰。该文献通过唯识学法相宗的立场解释 法华经》,主张一乘真实三乘方便、众生悉有佛性。据研究, 8世纪以后作为《法华经》的注疏, 《玄赞》在敦煌、吐鲁番一带广泛流传。
回鹘文译本的特点:回鹘文《玄赞》译自汉文,且独具特色。汉文《玄赞》有本末十卷(共二十卷),但回鹘文本没有采用“本”“末”形式,而将“本”“末”归卷。汉文《玄赞》采用“经:A至B”模式,即从《妙法莲华经》中摘取需要注疏段落的前后两个关键词句,用“…至…”字省去中间的字段,而回鹘文本则全文引用《妙法莲华经》,且用朱笔突出引自《妙法莲华经》的内容。比如: 汉文 “经: 舍利弗 (至)解脱三昧”= 回鹘文 “舍利弗! 如来知见,广大深远,无量无碍 ,力、无所畏、禅定、解脱三昧”。      
文献考证:对国家图书馆藏回鹘文写本GT15-14、GT15-36、GT15-15、GT15-16的拉丁字母转写、翻译、汉文原文及语文学注释(具体内容略)。
译者身份的讨论:失尔米尔·比孜都统的确认及其翻译特点和流派。

国家图书馆藏回鹘文

《妙法莲华经玄赞》



     
主要创新点    
1.确认《玄赞》的斯德哥尔摩本、羽田收藏照片、巴黎吉美博物馆本及国家图书馆藏本为散落在各处的同一个写本。国家图书馆藏保存完整的一叶回鹘文写本的推算正背一叶回鹘文对应汉文原文中大概80个汉字。如此计算,全文《玄赞》译为回鹘语至少在3800叶左右,而现存回鹘文《玄赞》仅占其 0.01%。
2.《玄赞》在语言表达、佛教术语、翻译风格等方面与11世纪著名翻译家胜光所译《金光明最胜王经》保持高度一致。故《玄赞》的翻译时间与回鹘文《金光明最胜王经》同属一代的可能性较高。两个文献虽译者有异,但风格相同,其译者同属一派无疑。故译者失尔米尔·比孜都统应与胜光为同代人,或为胜光译场的译者。
3.《玄赞》在回鹘文佛教文献中具有特殊的位置,表明唯识学派在西域的传播和影响。窥基在撰写《玄赞》时从《尔雅》《广雅》《玉篇》《切韵》《说文》等文献引用大量语句,故译者需要精通各类汉文典籍。译文的事实证明,译者不仅具有很高的佛学造诣,更具有很深的儒学知识。比如《玄赞》“宣尼云:兵、食、信三,信不可弃”的回鹘语译文较为详细,显然是引自《论语》:“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再如译者将“宣尼”一词准确地还原为“名为宣尼的圣人孔夫子”(tsüin-ni atl(ï)γ bögü qung-vutsi),突显了译者深厚的中华文化功底和丰富的背景知识。




来源:中国语言文学学院


审核:翁传洁、张子青、阿依达尔·米尔卡马力
责编:张梦心



版权所有:新疆大学文献研究中心